编者按
伴随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步伐,1950年6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处正式成立。75载风雨兼程,云南外事人始终秉持初心,勇担使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足迹。
从成立之初的探索前行,到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云南外事的每一步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无数外事工作者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书写着云南外事的精彩篇章。
为庆祝云南省外办建办75周年,“云南外事”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建办75周年征文连载。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外事人对云南外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75年来云南外事的发展成就与动人故事,是外事工作者们亲身经历的生动记录,是他们对云南外事发展的深刻感悟,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文字,感受云南外事75年的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展望云南外事更加美好的明天。
“外事铁军”初心是这样形成的
——向庆祝建办75周年献礼
省外办新闻处二级调研员 杨国清
夏日6月,我从一名锤炼29年的部队铁军转业到省外办练就外事铁军不觉已快12年,恰逢省外办建办75周年,不由得让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更不忘那“外事铁军”的初心。
2013年,部队一位转业到省外办的战友告诉我,外事干部是一支不穿军装的部队,也是外事铁军,欢迎你的加入。
他的一席话,在我心中荡起了当一名外事铁军的初心。那年9月,我在参加省军转干部选岗时毫不犹豫地做了选择。
那时即将报到的我热血沸腾,伴随着激动的心情,不由得感慨万千,充满希望,急切等待,然而又迷迷茫茫,即将面临的领导怎么样,面临的工作是什么,面临的同事如何处……
难忘那培训动员开始了,新来的同事们同样以一种期待的眼光等待着。这时,人事处的领导示意大家欢迎外办主任周红、副主任郝昆的到来。周红热情而亲切地说:“请新来的同志们介绍一下情况。”这声音亲切和蔼。经同事们自我介绍后,周主任又面带微笑说:“我代表外办的领导和全体员工欢迎同志们!”当大家听到这声音时,无不感到领导的热情满怀,言语里透出亲切的希望,温暖了一颗颗惴惴不安的心,我们相互对望,分明是感动和感激啊。紧接着,周红语重心长地给大家提要求,介绍外办的情况,强调外办的纪律等等,教诲我们一定要发扬外办“忠诚、团结、奉献、进取”的精神,让人耳目一新。尔后,郝昆提出了工作的标准和希望,要求新来的同志认真落实外办领导的指示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等等。
我不会忘记,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感受到了外办的事业、责任、纪律和工作性质,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外事无小事,正如几位处领导说的那样,大到各种场合会晤、接见、协商等等,小到各种礼仪仪表,都涉及国家尊严和形象,必须严格操守;外事特别敏感,必须讲政治、守纪律,必须忠诚职守,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外事业务繁忙,突发事情多,都得及时办理,不能有丝毫延误,正如像部队一样,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必须锐意进取,无私奉献。
责任与情感促使我顿生强烈念头,那就是珍惜领导关爱,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倍加努力工作;珍惜情缘,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外事事业,加强团结协作;珍惜岗位,敬业奉献,创新工作,认真履职尽责;珍惜机遇,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十年
省外办东南亚处一级主任科员 吴倩倩
6月21日,清晨,大雨。
长水机场停机坪上,搭载着来出席第九届南博会的老挝副总理吉乔一行的东航飞机正准备启航返程飞赴万象。飞机不断滑向远方,在那闪烁的信号灯中我思绪翻涌,转念回到了2013年6月,这一年,第一届南博会正式启幕,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如愿成为了南博会的一名志愿者,从此结下与南博会的不解之缘,从第一届到第九届,我见证着南博会的不断蓬勃发展。也是在这一年,我考入云南外办,成为了云南外事大家庭的一员,实现了我学生时期树立的成为一名“外交官”的梦想。十多年前的那个金秋十月成为了我人生无比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万物丰收的季节,我也收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今年是云南外办成立75周年,在这75年里,一代又一代云南外事前辈用脚步丈量未来,用辛勤与汗水开创了云南外事的辉煌今天。与这辉煌、厚重、硕果累累的75年相比起来,我进入外办不过十余年,所做的工作或仅可以“冰山一角”而喻。在这十余年里,曾因工作太忙而抱怨,因翻译太难而气馁、因写不出调研文章而苦恼,但最后都会以突破了那些自以为的种种“不可能”而欣喜、自愈,在不断磨练中成长,在不断成长中磨练,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而我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顿悟,努力做到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一方天地”中游刃有余。在从事外事工作的这些年里,不断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感、自豪感、成就感、归属感,是我如今快乐工作的重要源泉,这些也成为托举我不断成长的重要力量。仍记得2023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仪式那一天,当习近平总书记和通伦总书记下达“发车”指令那一刻,在现场的我无比激动,职业归属感、责任感变得具象化,能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多么荣幸;再后来,能在推动中老铁路“一地两检”的过程中付出过些许努力,职业自豪感带来的力量更强了。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在这十年里,有幸看到中老之间的合作更广了。中老铁路的开通,让天堑变通途,让两国之间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中老铁路拉近了中老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中老两国人民的情谊。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老高速公路等中老重大合作项目欣欣向荣,经贸、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十年行而不辍,十年情系千里。在这十年里,欣喜的看到中老两国人民的情谊更深了。“光明行”让老挝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让他们以为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在他们向中国医生竖起的大拇指和声声称赞里,是对中国技术的肯定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深情谊。举办的中老边民大联欢活动让两国边境地区人民心聚得更拢了,心心相通的情谊筑起繁荣、和谐、稳定边境。开展的一系列“小而美”项目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深入人心,开展的青少年交流让年轻一辈将中老传统友谊扎根心底。这十年,随着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发展,双方人民的情感纽带也不断拧得更紧了。
在这短短的十余年间,感叹自己无比幸运。能亲眼看到中老铁路开通,能亲自参与二十年举办一次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能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能参与每一届南博会,能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工作推动滇老务实合作,能用语言架起沟通桥梁。最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热爱与工作相结合,已是人生一大幸事。回首往昔,无数工作中的画面如电影片段般徐徐展开,引我向上的,是重大活动时期灯火通明的办公楼,是来自同事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团结协作,是在内心柔软时来自家人的温暖鼓励,是在磕磕碰碰的前进中积累起来的内心强大之力。
十年磨剑终成锋,不负韶华行且知。人生可拥有的十年屈指可数,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光和热,脚踏实地让梦想成为现实,才算不负人生这一程。
飞机渐行渐远、冲破云霄,第九届南博会工作告一段落,但在这无垠的机坪上,我们还会迎来很多外国领导人或重要外宾,还会经历更多云南外事的重要、高光时刻,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长歌奋进,作为新一代“外事人”,定要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不忘初心,不负嘱托,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服务云南对外开放,为云南外事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添砖加瓦。定要让自己怀揣的绚烂青春梦想,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在日夜坚守中可感可及。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外事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在新征程上做出外服新贡献
省外办外服处
在风景如画的翠湖边,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如果不是门前“云南解放纪念馆”的标牌,恐怕都不会引人驻足,也很少有人了解,1983年以前,这个宅院曾是云南省外事办公室所在地。1950年6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处成立,云南外事工作和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一代代外事人薪火相传、风雨兼程、守正创新,为服务党的对外工作和云南对外开放拼搏着、奋斗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为顺应外事服务领域工作需要,各地外事服务机构应运而生。1991年,我办设立外国机构外事服务处,并以“云南外事服务中心”名义申领营业执照,自此成为云南外事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云南外服和河北外服合作,组织多批美国老年团访华,成为中美、滇美友好交往的品牌项目;由云南外服承办,组织多批我省干部访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昆明外国领馆区建成投入使用,外服处迁入领馆区办公,并负责园区管理建设工作,外事服务内涵外延进一步拓展。2024年2月,云南外事服务中心完成公司制改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在党建引领下,外服处和外服中心全体同志用心服务外国驻昆总领馆,加强领馆区管理;为各级各部门和群众提供因公出国(境)签证、领事认证、因私签证外事接待等后勤保障;积极践行外事经济理念,落实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措施和“三服务”要求,在云南大学设立外事服务业务受理点,在云南国际人才产业园(西山片区)设立服务窗口;大力推介APEC商务旅行卡,助力我省企业“走出去”;高标准完成了南博会和COP15大会、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论坛、GMS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2024中国国际友城大会等多起重大涉外活动保障,有力服务了全办外事中心工作。
在办公楼院内,“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发展历程图片展”讲述着云南外事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在办公楼大厅,“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对外工作队伍”闪闪发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装解放军”的殷殷嘱托和根本要求。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6月25日,我们迎来了建办75周年,新征程上的云南外事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外服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忠诚、使命、奉献”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云南外事精神,为推动云南外事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