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步伐,1950年6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处正式成立。75载风雨兼程,云南外事人始终秉持初心,勇担使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足迹。
从成立之初的探索前行,到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云南外事的每一步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无数外事工作者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书写着云南外事的精彩篇章。
为庆祝云南省外办建办75周年,“云南外事”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建办75周年征文连载。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外事人对云南外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75年来云南外事的发展成就与动人故事,是外事工作者们亲身经历的生动记录,是他们对云南外事发展的深刻感悟,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文字,感受云南外事75年的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展望云南外事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科威特工作期间难忘的几件事
省外办原副主任、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原主任 夏剑锋
2022年8月,我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到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担任主任,弹指一挥间,就到了退休年龄。回想过去在科威特2年多的奋斗历程,有几件很有意义的事使我难以忘怀。
文化中心的华丽转身
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政府在海湾地区建立的首家中国文化中心,位于哈瓦利省萨拉米亚区,是科威特城的闹市区。中心所在地曾是一家大型超市,占地1416平米,设有地下一层和地上二层。二层建有4间教室和办公区,一层设厨艺、展览展示和图书室,地下层设舞蹈教室和多功能区。按照合同,装修工程必须在半年内完成。我到任时,中心的装修改造工程刚开工18天。
面对难懂的图纸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意识到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于是,我及时向驻科使馆党委汇报,并向工程承建方——中建集团科威特公司传达了文旅部对文化中心的建设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化中心的装修工程终于如期完成,经过了半年的调试后,中心于2023年9月17日投入试运营。
试运营期间,文化中心先后接待多个部级团组,举办了多期中文学习班、中国故事分享会、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国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云南歌舞惊艳科威特
在科工作期间,我曾筹办过文旅部安排的山东、湖南和新疆等各省区代表中国的特色文化活动。只是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如果在任期内没能看到来自云南的文化团在科演出,那一定会成为我人生的遗憾。幸运的是,在中国驻科使馆的大力支持和云南省外办党组的鼎力协助下,2023年9月16日至20日,临沧市民族歌舞团一行10余人应中心邀请赴科威特访问演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当地各大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我也多次代表使馆和文化中心接受媒体采访。在演出前后近1个月的时间里,我办公室里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我和同事忙于回复科文化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关于中国和云南的各种问题,一时间,科威特刮起了云南文化的风潮。
演出期间,歌舞团参加了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试运营启动仪式、驻科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演出以及在科威特地标建筑亚穆克文化中心举办的云南歌舞专场演出。观众纷纷表示,那是他们第一次欣赏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舞,也是第一次看到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更是第一次知道中国有一片叫做云南的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部分观众当即表示要将云南作为下一个旅行目的地。科威特人希望探索云南、发现云南和投资云南的热情感染了我,说实话,科威特人最不缺的就是资金,只是缺乏帮助他们打开中国视野的引路人。
商场里的见闻
科威特最大的购物中心 The Avenues Mall,是聚零售、家居、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全品类购物中心,也是中东地区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其建筑设计、品牌和数字化水平代表了海湾地区的最高水准,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科威特95%以上的国土被沙漠覆盖,物产极为贫乏,商场里卖的几乎全是进口货。据我观察,家用电器、服装、玩具、家具等日用百货基本来自中国,食品、蔬菜、鲜花、香料、香水等消费品大多来自欧洲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货架上1公斤面粉的价钱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毛钱,除面粉等传统食品外,超市里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均比中国国内同类商品高出至少30%。鲜切花大多从欧洲进口,价钱贵得出奇,一束玫瑰花的售价大约是50元、一束康乃馨的价格约为30元。我一直很好奇,云南每年向全球出售大量花卉产品,为什么云南的鲜花没有卖到科威特呢?
热爱中国文化的科威特人
中国与科威特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国是战略伙伴关系。科是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海湾阿拉伯国家,科威特纸币上印有中国公司承建的中央银行总部大楼图案。2014年两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连续多年都是科威特第一大贸易伙伴,科威特人几乎都会用中文说“你好”。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增强和中科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科威特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已经主办了多期中文学习班,中文智慧教室已在科威特大学启用,很多科威特青年自费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和科学知识。
他们坚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文是未来的语言,学习中文就是学习先进文化。记得一位学员曾深情地对我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长久力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沉淀,学习中文后,他想去北京看古都、去上海吃大闸蟹、去广州买家具,还要来云南看丽江古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感染了我,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来到中国,我也一定会在云南见到他。
以青春践行“一线工作法”
——记中越边界工作二三事
省外办综合处二级调研员 罗明华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恢复边界问题政府级谈判。1993年10月19日,中越签订《关于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一致同意以中法界约为依据核定陆地边界线、解决争议并重新签订边界条约。经双方共同努力,1999年12月30日,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地边界条约》。根据条约规定,2000年至2008年,中越双方开展实地勘界立碑工作,将条约界线落实到实地,并于2009年11月18日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越陆地边界的勘界议定书》等三个法律文件,标志着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彻底解决。新中国中越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以1999年12月30日为界,分为谈判解决与实地勘界解决两个阶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期间我省中越边界工作始终践行“一线工作法”,力求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
值此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成立75周年之际,谨将本人20多年前全程参与中越边界工作的有关经历与大家分享。
难忘的煤油饭
边界工作艰苦且危险,当时上界常走不通车马的“猴子路”,作为边界工作者,深入边境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某日,身为毛头小伙的我随时任省中越边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何明生同志,前往思茅地区江城县(今普洱市江城县)调研塔糯河、楠马河与李仙江交汇处的边界线走向。原计划从江城县城私人小旅馆一早出发,乘车至土卡河村后徒步抵达三河交汇处开展工作,再返回县城午餐。不料途中因降雨及乡村土路扩宽施工,我们的三菱车和县外办的北京吉普不久便深陷泥塘。为尽早完成任务,我们决定弃车徒步。从清晨8点到下午2点,完成实地调研返程时,未带干粮的我们饥肠辘辘,步履蹒跚。突然看见路边修路民工的帐篷(距陷车处还需步行2小时),时任江城县外办主任张有兴同志与民工沟通后,对方拿出中午吃剩的冷饭和榨菜。我们3人顾不上形象,用手抓起剩饭就吃——因剩饭不多,每人仅吃了几口。饭后致谢后,在返回的路上,我犹豫着问:“这饭怎么有煤油味?”张主任坦言:“是煤油洒到米上了,他们舍不得扔就煮了,刚才大家饿极了,也就顾不上了。”听到这里,何明生也分享起他在土卡河村的经历:一次调研后住在村民家,村民从土卡河抓鱼煮了用盆装着吃。饭后,村民说这么大的领导第一次来村里住,坚持烧热水给大家洗脚,他却发现洗脚盆正是装鱼的那只,油乎乎的;次日早晨,这个盆又成了洗脸盆。如今每当看到酱油拌饭,我总会想起当年调研途中的煤油饭。而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土卡河村已旧貌换新颜,土路变成柏油路,小村庄成为旅游示范村。
石头旁的地雷
为厘清边界实地每一个问题,我多次冒着触雷风险奔赴中越边界雷区开展工作,行走在生死边缘。在谈判解决中越边界问题阶段,青涩的我曾前往文山州麻栗坡县八里河东山地区调研。这里的1175.4米高地素有20世纪80年代“上甘岭”之称,是中越边界埋雷最多的区域之一。当时扫雷部队刚用爆破筒完成初步作业,尚未进行人工搜排。因谈判时间紧迫,我们急切深入雷区,寻找王家屋基旧址以判断中法界约规定的边界线走向。我们踩着扫雷人员的脚印小心翼翼辨识地形,工作3小时后,在几块石头旁坐着吃露餐,随后完成工作原路返回。调研结束不久,扫雷部队人工搜排时在我们用餐的地方扫出2颗地雷。听闻消息,我们后怕得手心冒汗、双腿发颤。回想当时年轻气盛,心中唯有国家利益,并无过多顾虑。
青山作证,绿水长流。随着国家资金投入与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如今上界条件大幅改善,车行路越来越长,步行时间越来越短,边民生活也愈发幸福。历史终将铭记所有舍家离子、无私奉献的外事工作者——在他们心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永远至高无上。
礼宾春秋七十载 守正驭变谱新篇
——写在云南省外办建办75周年之际
省外办礼宾翻译处一级主任科员 李俊
当指尖拂过档案柜深处那本几近被遗忘的硬壳笔记本,时光的尘埃与岁月的肃穆扑面而来,“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外事处1958年外宾接待工作大事记”几行浓墨书写的繁体字如沉睡的过往,静静的铺陈在泛黄的扉页,封面墨色已有点点灰痕,页角早已破损卷起,但纸页缝隙间,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如轻渺不绝的丝缕细线,穿越近七十载的时空,悄然直抵眼前,让人思绪万千。
轻轻翻开,褪色的钢笔字迹在粗糙的纸页上,记录着那个时代外事工作的呼吸和脉搏:“3月9日某国主席抵昆,省委书记、正副省长等18人到机场迎接,少先队献花,震庄举行宴会,省长陪同参观大观保育院、昆钢、民族学院、旧居,临别感谢……” 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字迹工整清晰,记录简约如清流溪水,却在平淡之中,凝聚着彼时最执拗的外事纪律印记,它像是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一扇穿越时光的大门,引领着我走近这条岁月悠长的礼宾之路,让我透过笔尖触摸到当年礼宾工作的真实气息——在那个年代,礼宾接待是“无声国书”,每一处细微安排皆为家国尊严和外交温度的特殊注脚。抚纸页斑驳如触时光脊梁,近七十载不曾褪色的墨痕里,藏着云南外事礼宾工作的密码符文。
笔墨春秋里的规矩与温度
礼宾二字于历史长河中,沉甸甸地负载着“敬”之分量和“精”之准则。翻阅着那墨迹厚重泛黄的手记,褪色的钢笔字迹清晰地记录着当年外国代表团抵达具体时刻、访问行程、每一餐的桌次座签、甚至主宾饮食禁忌和个人喜好这样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当年的礼宾人员为了更稳妥地摆放好国宾座椅的角度,需要一次次地微移调整、躬身跪伏在地板上用手不断测量;收发一则消息,需要专人耗费大半天的时间和精力……原来彼时接待一位身份尊贵的外宾,所需的人力、心力与时间累积出今日难以想象的厚度。
时代虽不断更迭,这份如履薄冰的敬畏却永恒凝固在时间深处。从最初用脚步丈量间距的手绘座次图,到如今精美印制的礼宾用品,方法日新月异、更迭有序,但那份对国家威严的虔诚与对宾朋敬重的温度,如血液般流淌在每一个礼宾人的生命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礼宾工作深处那以国为重的沉着心魂,仍如磐石般坚守,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星辰布列、熠熠生辉,在每一个微末处无声地护持着国家的颜面与宾客的荣光。
春城飞虹的速度与广度
旧日时光中的那份“精”与“敬”,今日被汹涌而至的技术海涛推向更为广阔的境界。昔日的手工誊抄宾客名单、靠人手分送请柬的缓慢节奏,早已让位于电子签名、线上预约系统的光影速度;纸质记录本里的笨重缓慢节奏早已消失不见,信息实时汇聚于云端控制中枢,通过智能翻译设备、多语种志愿者与线上协作平台的无缝配合编织成一张精密沟通之网,将万里之遥化作咫尺眼前。当年那漫长等待与安排一个访问团的焦灼,在今天一场如GMS领导人会议或南博会这样的大型外交外事活动中,顷刻间变为高效从容的指尖调度——各国政要从长水机场踏出机舱到端坐会场,全程时间竟精确到仅用分秒来计量!高速流转背后的精微布局,依旧刻印着那份不变的“匠心”,反复核验迎宾红毯的拼接缝隙、调试同声传译设备的接收死角,这份对细节的苛求,从未因技术的便捷而稀释。
如今,迎送南亚东南亚贵宾的次数,已不是七十年前手写本能够轻易承载的繁密,而礼宾工作的意义更是被赋予特殊的使命:滇南大山深处一个刚脱贫村庄的手工彝绣,被巧妙地纳入国礼名单;怒江大峡谷里的有机蜂蜜,在南博会的“云南特产展销”活动上首次触及国际市场;滇西高海拔精品咖啡踏浪出海,沿着“一带一路”将一缕缕醇香带往世界各地……一次次多双边合作交流平台的庄重肃穆,一场场会见宴请的友谊畅叙,礼宾工作者的身影穿梭忙碌于各国代表之间,为世界铺开一条条互利互惠的合作之路,生动诠释着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和使命担当。纵使礼宾工作的方式随时代激流澎湃演进,技术载体亦日新月异变化万千,但那份在高效统筹中传递真诚美好、巩固传统情谊的本质追求,在悠长的岁月里却日益深沉,如春城四季常开的花朵一样,不曾随时间而移易半分。
青山不墨的守望与远航
今日的礼宾工作是精雕细琢的人文工笔,更是双向奔赴的深情彩绘,它让高山深谷隔不断真挚情谊的潺潺流淌,也将不同文明间的繁复密码破译成为心有灵犀的朴素诗行。湄公河国家领导人赴滇参会时的灿烂笑容,生动映现出邻国百姓间心手相牵的温存画面;南博会上,外国友人收到云南非遗绣片小礼物后那真诚喜悦的分享,早已溢出会场边界,借助直播信号把文化交融的温度送到千屏万端。
礼宾工作如敞开的窗口,早已超越“迎送”层面,日益开阔延展,让我们肩上那份传递中国声音、云南声音、塑造时代新形象的使命分量愈发沉实清晰,它那连通东西、温暖万邦的初心,恰似深植云岭红土地的青松之根,从未有过半分转移。
合上那本纸张早已泛黄的笔记本,仿佛悄然掩上了那段时光的大门,轻轻抚摩扉页上因年深月久而微微晕开的钢笔墨水字痕,抬头望见电脑上正在编写的南博会外事活动方案,忽然豁然开朗:那些细节所承载的用心之诚丝毫未减,依然在数字信息洪流里脉动如初,依旧在每一次细微的安排中闪亮耀眼。
从那个谨慎到用双手护住墨水瓶防止倾覆的年代,一路走到云端调度与智能协作的时代,礼宾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变,但它的赤子之心却未曾遗失流转,那些墨与键之间、笔痕与文字之间流淌着的,是七十载未曾褪色的精神——那是对国家的至诚敬意、对世界的和美善意,是数代云岭外事人以守正驭变为帆,用创新求进为桨的坚守与奉献。承载着这份精神,礼宾之道这艘深嵌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内核的大船,正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更加壮阔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