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步伐,1950年6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处正式成立。75载风雨兼程,云南外事人始终秉持初心,勇担使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足迹。
从成立之初的探索前行,到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云南外事的每一步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无数外事工作者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书写着云南外事的精彩篇章。
为庆祝云南省外办建办75周年,“云南外事”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建办75周年征文连载。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外事人对云南外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75年来云南外事的发展成就与动人故事,是外事工作者们亲身经历的生动记录,是他们对云南外事发展的深刻感悟,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文字,感受云南外事75年的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展望云南外事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山杂想
省外办边界事务处一级主任科员 黄丹蕾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第一次上界,走我前头的是金平县外办边界股股长杨永生。他边用木棍唰草开道,边催促我跟紧点儿。那阵子边境疫情还比较紧张,尽管密林中人迹罕至,一行人仍然口罩、护具捂得严严实实。右边是滚刀锋利的铁丝网,左边是深浅莫辨的杂草沟,我心惊胆战地缘着狭窄的泥道,深一脚浅一脚往坡上蹭,气喘如牛。“不能稍微照顾一下这里唯一的女同志么?”我抱怨他丝毫不懂怜香惜玉。杨永生头都没回,用敦实的背影打发我,“Gài(界)上是没得路呢,往前走,才有路嘛”。
行至山顶,站到界碑旁,世界一下子开阔得没有尽头。界前是异国,身后是家国。我用食指隔空描摹填了新漆的“中国”二字,山风冷冽,不知怎的,脑子里突然不听使唤地冒出一句没头没脑的古怪话语,“魂兮魄兮,加我身兮”。霎时,我浑身汗毛直立,连带一长串无来由的想象:此地注视这山川草木的,究竟是我的眼睛,还是前辈守边人的眼睛?有没有可能,经年之后,他们的目光还停留在这山顶上?这八千里边界的高山密林、深谷险沟,会不会也注视过一代又一代生于斯、守于斯的巡界人?会不会也偷听过某位巡界人“千辛万苦都尝遍,只有澜沧水最甘”的清唱?不能怪我胡思乱想。边界的山有一股摄人的力量,连“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这样平日在城里找不到场合说出口的话语,换到边界的山头上说,都觉得还欠了点深情。
有了首次经历打底,我心理防线强大多了。作为为数不多的边界女干部,有一段时间,我对跑边界竟有些上瘾,总有种“边界那么大,我都要去看看”的冲动。甚至还专门买了根可以折三折的登山杖,爬山时有种轻若白猿的错觉,也学会了左右开弓唰草开道。被蚂蟥咬了,徒手揪下丢到一旁了事。给大桥开工典礼做同声传译,坐在工地露天摆放的塑料凳上,别上耳机也就大大方方做了。总觉得,走山的人,要多出一分快意与从容。
但这两年,亲历过几次边界谈判“刀光剑影”、学了些新东西后,我发现自己又有些不安分,不再只满足于上界,开始蠢蠢欲动地琢磨:“边”到底什么?“界”又是什么?坚壁护守之外,还能干点什么?
2023年7月,我陪外交部同志到磨憨镇实地踏查界线。在湿热难忍、虻虫肆舞的热带雨林里,反复推演数轮后,带队的外交部边海司参赞倒吸了一口冷气,“嚯,500米?!你们这是91年中老边界划定以来对边界动手的最大工程,别说跟老挝,跟其他陆地邻国也没搞过啊。”“不干不行呢,口岸不活起来,经济不上去,老百姓也在不住了嘛,希望部里、省上的同志帮我们多想想办法”,磨憨管委会对外开放和跨境合作局局长胡文昌一脸恳切。
为解决磨憨公路口岸长期人车混行、设施落后、严重制约发展的痛点,地方研究提出要对口岸开展综合提升改造,其中最难的一段,是要对中老28—1号界碑至29号界碑之间边界线所在山体开挖削平。山挖了,界在哪?条约附图要不要改,怎么改?这是对具有保持边界线清晰稳定“职业强迫症”的边界工作者的灵魂拷问。
参赞掸了掸裤脚,“行啊,那咱就试试”。
2023年12月,中老两国外交部正式就边界线平整事达成一致。2024年5月27日,磨憨—磨丁公路口岸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建成后,口岸卡口区域将由双向4车道扩为12车道,加上配套建设的查验场地设施,口岸通过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这两年,特别是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后,我愈发觉得边界在变。那条蜿蜒绵长的边还是一如既往地清晰稳定,但关山新月照见的,不再是峭壑,而是纽带。边界人的使命也在变,既要把脚下有形的边守好,又要把眼中无形的边用活。在这个时代,边界人既是守护者,也是建设者。
当然,边界上的破与立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肯定会有很多困难,肯定会有很多探索与磋磨,也总不能事事都开山填谷。但我想,我会一直迎头往前,毕竟过去75年来,一茬茬择一事终一生、不易素心的外办干部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毕竟,有的时候,gài上是没得路的,往前走,才有路。我也希望有一天,在某个山头,后来的登临者也会汗毛竖起,在山间锦绣和山下炊烟之间,发现我留下过的凝视与仰望。
这世上,最远的路是脚,最高的峰是人。
传承外事精神 共创时代华章
——写在省外办建办75周年
省外办机关党委(人事处)三级主任科员 李航东
作为入职仅一年的外事工作新人,我十分幸运地亲历了云南外办建立75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在回溯云南外办75年辉煌征程的过程中,我反复研读历史、深入思考,深切感受到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所包含的使命召唤与精神力量,恰似明亮的灯塔,不仅为我照亮前行之路,更重塑了我的价值取向。
这其中,首先是深沉的家国情怀。云南外办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气势恢宏的红色史诗。自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处建立,拉开新中国云南对外工作的帷幕,坚决贯彻国家外交决策;到改革开放后,云南外事工作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再至新时代,全面强化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云南省外办始终以坚定的使命担当、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创新进取精神,积极顺应时代变迁与形势发展,全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是纯粹的赤子之心。无论是历史长河中奋斗的前辈,还是现在奋战在外事一线的同事,他们都保持着简单质朴的品格,一心扑在工作上,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云南外事事业,不追名逐利,淡泊自守。生活中,他们崇尚简朴;工作中,始终秉持“外事无小事”的理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心办好每一场外事活动,精细维护每一段边界,精心搭建每一个交流机制,深入践行“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外事人员核心价值观。
再者是昂扬的战斗精神。入职谈话时,领导曾满怀自豪地告诉我,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外事工作责任重大,云南外事人被誉为“文装解放军”,肩负着守护祖国4060公里边界线的重任。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执行力强,行动迅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既能吃苦,又善斗争,既充满温情,又富有活力。工作中,每一位同事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实际行动坚守好自己的岗位。
75载岁月,云南外办风华正茂,其辉煌历程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如今,历史的长卷已然铺就,时代的进步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传承和弘扬云南外办精神,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着力提升“5种能力”,持续锤炼“严快细实”的工作作风,与同事们携手并肩,为推动云南外事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