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事公众号 ×
  1. 首页
  2. 外事文苑
  3. 云南省外办建办75年征文连载(三)
云南省外办建办75年征文连载(三)
时间:2025-06-25

编者按

伴随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步伐,1950年6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处正式成立。75载风雨兼程,云南外事人始终秉持初心,勇担使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足迹。

从成立之初的探索前行,到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云南外事的每一步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无数外事工作者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书写着云南外事的精彩篇章。

为庆祝云南省外办建办75周年,“云南外事”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建办75周年征文连载。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外事人对云南外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75年来云南外事的发展成就与动人故事,是外事工作者们亲身经历的生动记录,是他们对云南外事发展的深刻感悟,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文字,感受云南外事75年的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展望云南外事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忆我省全面对外开放初期对外工作的“三项制度”

省外办原副巡视员 柳青松

我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老缅三国接壤,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联系与交往历史悠久。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由于特殊的地缘、历史等原因,我省全面对外开放较之沿海发达地区晚了多年。1990年8月省第五次党代会制定了对外开放方略后,我省终于走上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面对对外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加强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对外工作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充实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建立健全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并于1992年3月下达了《关于建立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等问题的通知》,对建立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实行对外工作情况季度统计报表和通报对外工作情况等“三项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

关于领导小组联络员。《通知》要求由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昆明市、昆明海关的外事处(办)或有关部门的一名处级干部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向本单位领导小组成员或有关负责同志传达、汇报领导小组负责同志的有关指示;了解和掌握本单位归口管理的外事、涉外工作情况,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小组反映有关情况;负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填报对外工作情况季度统计报表。联络员的工作联系部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外办)。省外办可以根据领导小组负责同志的指示精神,召集联络员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讨论研究工作。联络员应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联络员单位应支持联络员的工作。省外办对联络员的工作情况可予讲评或通报,对完成任务好的进行表扬或奖励;还可以组织联络员单位进行有关的专题调研(如整顿边贸秩序、边民出境伐木、澜湄陆水联运等)、短期业务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

关于对外工作情况季度统计报表。《通知》要求省外办制定印发制式表格,本着既要简练,又要反映情况,有利决策参考的精神拟制。每季度统计截止时间为最后一个月的25号,每季度报表报送时间为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省外办汇总后分送各领导小组成员或有关领导同志。

关于通报对外工作情况。《通知》要求通报内容可以是某件重要外事、涉外工作的情况,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外事、涉外工作的情况综合。通报要讲求时效,准确无误,主要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抄送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单位,必要时也可以下发地州市县领导及有关部门。

“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扭转了一度出现的分散、混乱现象,保证了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管理。对此,省领导及相关部门、地区给予了充分肯定。在1993年第五次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外交部、国务院外办指定云南省外办在会上作了题为《云南省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外事工作的领导和外事工作的开展》的经验介绍,受到会议的好评。


创新为笔 共绘云岭友谊新画卷

省外办欧美大洋洲处

七十五载根深叶茂,硕果盈枝。在云南省外办建办75周年之际,作为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三岁新枝”,欧美大处立足职责定位,按照一团一策精心设计,促使300余名外国青少年走进云南迪庆、大理、文山、红河、昆明,了解厚重边疆历史,研习多彩民族文化,感受乡村振兴、沿边开放云南活力,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以“边”为卷,呈现边疆人民“向往的生活”

青少年们走进曾经的贫困村文山州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油村和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借宿壮族、藏族村民家中,身临其境感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青少年们感叹,访问打破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边疆偏远贫穷的刻板印象,没想到与发达的北上广相比,中国的乡村发展得这么好,不仅房舍漂亮、街道干净,壮族奶奶们都酷飒地骑上了摩托车,藏族小朋友和他们一样爱跳街舞,这里不是village(村)而是发达的town(城镇)。

以食为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从舌尖到心尖

在迪庆,中美两国青少年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体验“一碗酥油茶,一生高原情”;在文山,亲手制作壮族特色美食“花米饭”;在大理,从白族“三道茶”中体味人生;在昆明,品尝飞虎曲奇、过桥米线、时鲜菌菇,听飞虎传奇故事……

青少年们表示,美食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云南各民族的善良淳朴和热情好客,也是云南各民族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实写照。

以“文”化人,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亲近

在大理,走访喜洲古镇、四方街、匠志集、白族民居,了解甲马版画、古法造纸技术,亲手制作白族扎染;在迪庆,参观噶丹•松赞林寺,看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昆明,走进云南民族村,击打佤族木鼓,学习云南打跳,观摩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与拉祜族合唱,向纳西族研习东巴文;在建水文庙,欣赏中国建筑之美,聆听孔子及儒家的故事,观摩启蒙开笔仪式,拜谒孔子像,感受中国古代学者的求学之志和治学之道。华裔青少年们感慨,虽远隔重洋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和自身千丝万缕的联系,激发了他们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热情。

在昆明侨光小学,青少年们聆听三千南侨机工出生入死运输抗战物资的英雄事迹,感悟陈嘉庚、侯西反、白清泉等华侨先贤的爱国情怀。华裔青年们表示,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战火中的侨光小学师生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体现了心怀民族复兴的强烈使命,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令其倍感自豪。

以史为鉴,讲好飞虎队友好故事

“我之前在学校就学习过飞虎队的故事,听说他们驾驶飞机飞过像驼峰一样的山谷,这真的很疯狂!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所以我来了。”初次来到中国的贝琳·阿奎拉尔(Belen Aguilar) 对此次的中国之行尤为期待。通过参观飞虎队博物馆和飞虎队旧址、向驼峰航线纪念碑敬献花篮、走访飞虎队友谊学校——昆明外国语学校和云南驿等,飞虎队的故事在青少年中获得了热烈反响。 “两年前,我从纪录片中了解了飞虎队的历史,那段英勇事迹让人惊叹。我希望通过这次旅程,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我想当一个中国通。”德州女孩泰雅娜·塔克(Teyana Tucker)说。留华校友会的贾斯特斯·德玛瑞斯特(Justus Demarest)和李东(Mitchell Lazerus)等表示:飞虎队这段历史真的很酷,展现了中美两国过去的合作,说明如果两国合作可以做很多伟大的事情。回国后会鼓励自己的朋友多来华走走看看,体验中国、感受云南。

站在75周年的新起点,我们深知,唯有扎根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沃土方能向阳生长。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以创新为笔,让更多跨越太平洋的友谊故事在彩云之南书写,让世界青年从这里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踌躇满志赴山海 披星满载初心归

——写在建办75周年之际

省外办外服处二级主任科员 明荣

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将2021-2025年设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2023年6月,我来到省外办定点帮扶的金平县马鹿塘村驻村,有幸躬身参与到过渡时期的火热实践中。

入乡随俗,向群众学习。金平县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达88%以上。为和群众拉近距离,我和队友们纷纷学起民族语言。进村入户时,向老百姓请教民族风俗、农作物生长节律。不知不觉中,已融入这片土地。

巩固脱贫攻坚,防返贫是底线。每月及时牵头召开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综合分析研判会,做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帮助马鹿塘村实现防返贫动态监测村级档案从无到有。采购鸡苗、碗筷、衣物、米油送到生活拮据的农户家中,为遭遇困境的农户申请临时救助、低保,优先给低收入家庭的成员安置公益岗位。牢牢守住了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传承红色基因。手把手教支部书记使用云岭先锋APP,指导每月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党旗飘飘、为民办实事”系列活动。金平县第一位本地党员来自马鹿塘,县党史纪念馆也坐落在本村。为发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关键节点组织村小的小学生参观党史纪念馆,带领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乡村要振兴,改善民生是根基。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云南省委关于解决好“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心期盼的事的号召。先后赴马鹿塘小学、幼儿园慰问,采购益智玩具和体育器材进行捐赠,开展营养午餐、冬日送棉衣等关爱活动。入户巡访时,送去新书包和各类文具。开展暑期作业辅导,组织绘画和跳绳比赛,邀请派出所民警进行安全知识宣讲,改善留守儿童陪伴缺失问题。每逢六一儿童节举行集体生日,帮助连线在外务工的父母。积极与省民促会对接,申领到水杯、绘画本等作为儿童节礼物赠送。

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驻村两年期间有幸见证本村滇黄精试行种植基地从无到有。从村两委赴个旧考察学习滇黄精种植经验,到一起查看茎块发芽情况,扛着锄头挖沟渠连通水源灌溉,现如今的滇黄精植株长势喜人。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本村保山寨田园综合体已正式建成营业。为推广本村生态食品,积极与省民促会商议推动在老关坡建设生态集市。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农忙时节,跟着村民一起插秧。村民笑称:你插的秧,还得你自己来收。图斑整改,村支书带着我爬上1米高的田坎,穿越比人还高的草丛。上山下田,女汉子就此养成。调解村民纠纷,适应语言和思维差异,多听多看,换位思考,最终成功拟定调解协议书。驻在抵边村,强边固防是神圣使命。携同村两委、党员代表组成巡逻队巡查中越73号界碑,看着庄严的“严禁外国人非法进入我国”警示牌,身为外事干部愈发感动:咱村5公里的边界线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但祖国的神圣领土一点都不能少!

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我们,身后永远有派驻单位做强大后盾。办党组充分发挥定点帮扶的领导核心作用,办领导定期到各村调研指导,询问帮扶需求,关心队员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省外办与云南中烟累计协调117.5万元资金投入到马鹿塘村的公共路灯建设项目,统筹30万元资金投入到哈尼族秋房改造项目,对接拨付驻村工作经费帮助村道修建了护栏,村里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在建办75周年之际,我也将结束驻村工作,回到外办岗位。经过驻村的历练与沉淀,带着满满的收获,期盼与全体外事同仁并肩携手,奋斗在地方外事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时代浪潮中。两年的驻村时光,年龄这个数字+2,但少年心气却丝毫未减。少年心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