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事公众号 ×
    首页  »  专栏  »  迎接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 云南对外工作新跨越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开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蓝海”
云南省农业厅 2017-10-09

 ——云南农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实践
     近年来,全省农业部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主动作为,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
    一、云南农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2016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我省农业对外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云南农业对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为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我厅和农业部外经中心联合编制了《云南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部门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产业合作,以交流合作为桥梁、推动技术合作,以装备为载体、推动资本合作,以跨境合作为平台、构建安全屏障,开展了以下实践。
    (一)以机制建设为纽带,推进互利互信。省级层面,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省农业厅先后与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等国分别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省级农业科研部门与澜湄国家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与印尼、泰国、越南和法国等机构合作成立了“东南亚保护性农业协作网”。州市级层面,与邻国达成多项共识。德宏、文山等8个边境州市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相继开展了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边境州市人民政府与缅甸、老挝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备忘录,达成共同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共识。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产业合作。立足云南在品种、技术、农机具等方面的优势,引导鼓励农业企业以购买、租赁、入股等方式在境外建基地,种植水稻、玉米、橡胶、热带水果、甘蔗等410万亩;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和“原料在外、加工在内”的合作模式,在境外合作建设甘蔗、水稻、玉米等原料基地;借助我驻缅甸使馆和缅甸商务部力量,与缅甸企业合作建设淡水养鱼基地1.8万亩,孵化鱼苗2000万尾,销往韩国、日本和中国;结合扫毒禁毒工作,大力推进替代种植,我省159家企业在老挝、缅甸开展替代种植,种植面积达400多万亩,在替代种植项目区域内,基本实现了罂粟禁种。
    (三)以示范园区为桥梁,推动技术合作。一是加大技术输出。先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合作建设了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开展优良品种种植示范、实用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加强技术交流。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与周边国家交换、试验品种264个,推广示范适宜品种38个,示范面积近9.75万亩,培训有关国家的科技人员和农户近10000人次。三是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我省花卉企业及科研机构长期与以色列在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灌溉及温室设施设备等领域开展技术及贸易合作,引进以色列农业生产、滴灌、加工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云南中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四)以产销对接为抓手,推进产品走出去。立足高原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名特优产品,瞄准国外市场,举办农博会、农交会、茶博会,赴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港澳台专场推介,全面开拓国内外市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整体品牌越来越多地获得国内外认可。据昆明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已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省农产品出口205.4万吨,出口金额达44.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占全省出口的38.6%,长期位居西部前列,其中:出口咖啡达18.3亿元,同比增长92.9%,占全国咖啡出口额的52.5%。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加工和精品咖啡出口仅通过“中欧班列”出口咖啡就达4388.3吨,货值1.75亿美元。
    (五)以跨境合作为平台,构建国家安全屏障。针对周边国家动植物疫病发生频繁,防控缺位等现实情况,与老挝和缅甸合作在边境先后建立了8个边境动物疫病监测实验站,积极开展跨境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此外,针对周边国家非法入境我省肉牛数量逐年上升,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的形势,我省积极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及产业发展试点工作,省级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促成中老缅兽医部门签署了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合作文件,明确了中老缅三国开展跨境试点合作的区域范围、线路图和时间表,有力有序推动了试点工作。
2015年至今,老挝琅勃拉邦、丰沙里、乌多姆赛等5省爆发蝗虫灾害。按照省政府对援助老挝灭蝗工作的安排与要求,我厅与老挝农林部种植业司建立了信息交流机制,先后组织相关单位4批专家赴老挝开展技术援助工作,开展技术培训30场次,防控示范近3000亩,赠送老方三批价值240万元的灭蝗药械。2017年3月,还邀请老方农业部门到我省考察培训。援助工作得到了老挝农林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我国驻老挝领馆的高度赞评。
    (六)以企业为载体,推动资本合作。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走出去”战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通过绿地投资、并购投资方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云南省在国(境)外投资设立的农业企业数量达到123家,名列全国第一,累计投资额达7.4亿美元,资产总额8.67亿美元。主要投资涵盖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对外农业开发土地及水域面积共74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39.98万亩、草场面积2.58万亩、水域面积3600亩。企业共有中方员工2551人,东道国员工16200人,向东道国缴纳税金达570.48万美元,培训当地农民18.21万人次。
    (七)以论坛为平台,造福基层农民。2017年4月,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云南省农业厅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协办的首届澜沧江-湄公河农业合作暨中柬老缅泰村长论坛在我省勐腊县成功召开。来自中柬老缅泰五国近百名村长、企业代表和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围绕“加强乡村合作,造福基层农民”进行了热烈交流。论坛期间,国内外共11家村庄和企业签署了农业生产、贸易或投资方面的合作协议。论坛为五国村长提供了村寨合作、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的平台。为五国农业企业提供了分享发展经验、挖掘合作潜力,加速农业投资贸易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思路。
    (八)以国际合作项目为手段,加大知识分享力度。近年来,我厅积极参与实施农业国际合作项目,一是实施完成了中德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德国复兴银行评价项目水利灌溉工程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提高了人畜健康水平;水土保持工程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自2013年起在怒江、曲靖、德宏、玉溪4州(市)的9个县启动实施了国际农发基金农业和农村发展项目。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力、开拓市场3方面探索云南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模式,为全球扶贫提供典范。
尽管全省农业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开展了上述实践,但仍存在“走出去”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与运行机制;东道国制约因素多;缺乏对外投资复合型人才;投资政策扶持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对外合作效果。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全省农业部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沿边”为依托,采取近远结合、各有侧重的区域布局。“近”是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云南省的比较优势,积极支持企业、科研和推广单位以资金和技术为主,实施全方位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远”是瞄准中东、欧洲、俄罗斯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产品走出去为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双向开放、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努力开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对外合作新“蓝海”。
    (一)培育农业合作主体,构建开放型企业梯队。支持农垦企业构建境外天然橡胶和蔗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培育5-10家开放型农业小巨人合作建设农业技术示范园区、资源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鼓励省内开放型企业与农业企业“国家队”合作,提升云南农业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二)构建开放式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影响力。构建辐射内外的重要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等国际农产品交易枢纽;鼓励省内企业在边境建设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平台和营销体系建设。
    (三)打造境外农业产业经济带,培育产业发展原动力。鼓励云南省内农业科研机构和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与周边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农作物品种研发合作。加快农产品生产转化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仓储流通环节合作,推进农资、农机装备生产贸易合作。
    (四)全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建设,加强对境外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农户的培训。推进重要环节技术标准对接,促进目标国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创建和与我国标准的对接。加强农业信息科技合作,有效应对农业对外合作过程中的经贸风险、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
    (五)加强跨境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提高合作防疫能力。强化动植物疫病跨境联防联控体系建设,落实我省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签订的双边政府间动物卫生与动植物检疫合作协定、动物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点和监测站,对周边国家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的技术和物资援助及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做到御疫情于国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