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凯
昆明的四月,是交织着感动与沉重的。不知是昆明近期疫情的偶发惹得人心烦,亦或是客机空难而产生的沉重感恼得人不安,回昆已经快十个月了,我却时常想起以前的日子。总觉着应该和从前好好道个别,可每每提起笔,陷入沉思,话到笔尖,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我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不太能写出精心琢磨过的抒情文字,但也不想落入俗套,洋洋洒洒,随意挥就大篇的壮志豪言。
从成都到南宁,从曼德勒到昆明,大抵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与奔赴,似乎永远也猜不到终点将要驻足在何处。我时常感叹人生际遇的奇妙,毫不相干的双方,在冥冥之中邂逅,正如高塔遇见流云,枫叶遇上秋天,而我遇上了铜厂。2018年2月27日—2021年5月13日,一共是1171天,我不是刻意想用夸张的数字来博人眼球,也不敢妄图简单用数字来作为时间的度量衡,而是这段时光或深或浅地镌刻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每咀嚼回味,太多感触与美好,仍旧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一、2018:初识“两不愁三保障”
2018年2月27日,带着组织和领导的嘱咐,带着对铜厂村陌生环境的新奇,带着对驻村工作的热情来到了金平县铜厂乡铜厂村。“两不愁三保障”是我学到的第一个扶贫领域的专业术语,慢慢地才明白,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也正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此时,2018年度,正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很快,我便意识到了肩上的重担,为全面压实责任,工作队分别与村委会成员共同组成工作组,包干负责一至两个村民小组的所有帮扶工作。怀着充足干劲,我认真学习掌握了扶贫政策、涉农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查阅台账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多次走村串户、实地调查村情民情,对“两不愁三保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驻村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是入户走访,我第一家走访的农户便是坪子上村民小组农户徐辉(化名)家。从村委会台账上了解到,他家本是四口人,儿子为补贴家用、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在重庆江津县打工,前不久因车祸去世,只剩下年过六旬的徐辉夫妇和仍在上学的孙子三人。带着忐忑和复杂的心情,我走向了他家。砖木结构的主墙映入眼帘,因年久失修,墙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痕,屋顶是石棉瓦夹着茅草盖的。正在我驻足之际,屋里老人推开了大门,表情显得有些许茫然,可能是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充满疑惑,我急忙解释道:我是新来的驻村工作队员,以后咱们村里的大事小事都可以来找我。老人似懂非懂地快步走近,一边笑着,一边邀请着我就坐。老人热情大方地端上茶水,对我询问的很多事情,都只是笑而不语,但却眼泛泪光,一口一个感谢党和国家。随后在与村委会干部交流后得知,老人生性沉默寡言,前不久儿子去世,村委会干部三番两次去他家主动核实情况,填报相关表格,为其申领补助。老人却说,我自己有手有脚,靠自己养猪种地,还能养活家里,不给党和国家添负担。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思:在云南边境崇山环绕、郁郁丛林的山间沟壑中,居住着如此淳朴无暇的村民,拥有着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局限于偏远山陲,路陡道远,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不畅,渐渐与当今社会大部分人群脱节掉队,好在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群人,而他们也时刻铭记着党和国家。感动与震撼的同时,心中对驻村工作的开展,也从之前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有了大致的方向,那就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相关要求,从每家每户的实际出发,找准致贫原因,归纳共性,辨析个性,积极主动为群众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驻村韶光、不负群众期望。
二、2019:农村工作需“三心”
2019年,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拔寨阶段。驻村工作重点围绕住房安全,紧锣密鼓地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在得知即将推进危房改造工作时,第一反应就是徐辉家破败不堪的砖木房子,我带着具有相关房屋安全等级认定资质的第三方团队,兴奋地前往他家。在告知改造时间和改造方案后,却迎来当头棒喝,老人根本不愿意改造,向来笑脸相迎的老人,这次却格外坚决,唯一不变的便是连续的表态拒绝,其他仍旧一言不发。
经过我与村委会和施工方多次沟通交流,老人说出了自己的顾忌,原来是老人比较迷信房屋动土开工的时间和日期,经老人推算近几月不宜改房。再者,改造后的琉璃瓦屋顶失去了之前石棉瓦茅草屋顶夹层可储物的功能。得知事情缘由后,在不影响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我与施工方协商,得到了解决的办法,一是改造时间尽量按照老人的意愿进行,二是延续旧房屋顶夹层的使用功能。老人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你们来我家这么多次,我都差点以为你们是在胁迫我进行改造了,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事实上危房改造工作的错综复杂,是一时半会儿难以用简单的文字形容得清楚的。回过头想,这项工作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基层工作是最直接的人对人的工作,是将白纸黑字的一纸文件,结合每家农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需带入更多的人性考量,政策的推动才能更有效地落到实处,也更能得到农户的认可。开展基层工作,一定要把好态度关,以友好亲近的姿态,同农户沟通交流,务必做到有“三心”,即:爱心、诚心和耐心。一是爱心。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颇多,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其更能享受扶贫政策红利,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是最迫切的工作任务之一。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要常怀同理之心,设身处地急农户之所急,想农户之所想,解农户之所难。二是诚心。在基层工作中,要争做农户的贴心人,把农户当成亲人、朋友,做到真诚待人,以礼待人。只有这样,农户才会真诚地对待你、积极地配合你,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展开。三是耐心。在贫困农村,农户文化水平大多参差不齐,宣讲政策实施项目时,难免会有部分农户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有所偏差或误解,出现抵触和不支持等阻力,进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矛盾。这时,一定要有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有理,将农户理解偏差或心中顾忌消除,思想做通,工作才能真正扎实推进,圆满完成。
三、2020:一个约定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驻村工作围绕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查漏补缺,全力以赴迎接省级、国家级脱贫出列检查而展开。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脱贫攻坚的收官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除了日常的防疫工作以外,控辍保学与疫情休学的矛盾对立愈演愈烈。山区孩子大多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却早早辍学,赋闲在家。疫情停课,成了大多数孩子厌学辍学的主要借口。单我负责的坪子上村民小组辍学儿童就多达5名。意识到徐辉的孙子便是其中一名后,我急忙赶往他家,情绪激动且长篇累牍地向老人表达了教育的重要性,可能是意识到了教育的意义,也可能是看到了我的诚心,老人笑着说,你放心,我保证让孩子重返校园。我半信半疑地说,这可是我们的约定。了解到贫困山区教育问题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大部分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没有深度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意义,甚至部分孩子家长仍将“读书无用论”奉为圭臬。我不禁反思前两年的驻村工作,硬化了道路、改造了房屋、美化了户厕等一项项在脱贫硬件上下足了功夫,而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完全斩断穷根,就要重视对年轻一代思想上、精神上的帮扶,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肩负着扶贫工作赋予的使命感,我多次顶着烈日,或是踩着湿滑的山地,遍访每户辍学儿童家庭,给孩子消除厌学情绪,给家长重申教育意义,虽然也屡次碰壁,但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成功劝返坪子上村民小组包括徐辉孙子在内的5名辍学儿童,他们均回到了学校继续就读。再次见到徐辉时,我如释重负地笑着说,继续读书的约定,我们可算兑现了。
岁月不因我的留恋而停滞不前,转瞬之间,已经看惯了铜厂的日升月落,日夜更迭。看惯了白天的水雾迷漫,夜晚的繁星满天。因工作安排,2021年5月,我结束了铜厂驻村工作。即将返回之际,见到了步行3公里到村委会的徐辉,他说,感谢我们对他家给予的帮助,自来水和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房屋改造宽敞舒适,孙子也会继续完成学业,日子越过越好了,生活终于有了盼头。
驻村三年多,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只有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把掏心窝子的话说出来;你也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愿、所盼,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群众是朴实的,你真心办实事,他们就会从心底感激你、支持你、拥护你。脚沾泥土、耳贴大地,从一点一滴入手,以一步一个脚印为证,当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一个驻村干部干好驻村工作最简单朴素的道理。
2021年,脱贫攻坚工作终于落下帷幕,乡村振兴业已铺开,新的驻村工作队员全员到位。我的三年驻村生活只是宇宙中一粒尘埃,终将被时间的河流冲刷得干干净净,无迹可寻。但只要曾经存在过,那便有了意义。告别过去,我也迎来了新的生活,虽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我们终将抵达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