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事公众号 ×
    首页  »  友好交往  »  民间交往
中美专家共话云南传统建筑
2022-11-04

113日,“循迹云南”——云南传统建筑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西德威尔友谊学校、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喜林苑三地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

研讨会旨在围绕在美“中国民居”复建项目,向美国各界展示中国特别是云南省的特色建筑文化,增进中美人文交流。中美两国专家对中国民间建筑的历史和特点、云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中美友好交流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中国民居”复建项目的发起者是约翰·弗劳尔博士夫妇,该项目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杰弗逊镇仙那度河畔按原样复建一座来自云南的民居。民居复建完成后将为美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解中国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空间。

(图片来源:chinafolkhouse.org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中国民间建筑专家那仲良:

我研究中国乡土建筑已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云南,云南民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非常突出。

中国民居包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以及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印记。建筑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社交、休闲的空间。我们也可以从各式各样的民居里看到文化的演变。

美国西德威尔友谊学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居复建项目发起人约翰·弗劳尔博士:

“中国民居”复建项目复建的是一座来自云南的民居,它浓缩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它让更多美国人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中美双方很多人为项目提供了帮助。在美国,有许多社区居民、学生一起参与到“中国民居”复建的工作中。我把复建的过程称为建筑的“转译”。我们在保留这座民居本来特色的同时还融入了艺术创意以及美国当地工匠对建筑的理解。

房屋不是孤立的,它与社区紧密关联,房屋的复建也是关系的重建,墙可以是分隔,也可以是连接,在复建这座民居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劳动,团队合作让我们增进感情,更加紧密。

昆明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谢飞:

特殊的自然条件、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独特的民居风貌。例如哈尼族村落的蘑菇房与梯田、水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性、整体性的系统。傣族聚居区广泛采用竹、木来建造干栏式房屋,适应湿热的自然环境。

不久前,昆明当代美术馆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机构合作了“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这个展览通过大量资料、模型、图纸,呈现了云南多元融合的乡土建筑、人与自然和谐的民间智慧以及独特的社会文化。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更加感受到云南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希望未来能继续开展相关项目。

大理喜林苑负责人布莱恩·林登:

建筑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如何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和谐相处。建筑还包含着思想和文化。我一直希望将中国的建筑作为文化载体,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

我从修缮杨品相宅开始参与到传统建筑保护工作中,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经验。

我认为传统建筑保护的一个重点是为这些建筑增添生命力,既创新又有平衡,并对当地社区起到正面作用。

以喜林苑为例,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尊重原有的建筑文化,还将社区融入其中。比如,将酒店50%的公共空间向社区开放,包括图书馆、儿童房、健身中心、教室等。村民们感受到他们是项目的一部分,更愿意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

云南的乡土建筑体现着中国人“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哲学,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建筑与人及自然的和谐。近年来云南传统民居保护工作效果良好,民众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提高,民居也在发生变化,民居保护的方式也需要变化。建筑是有“生命”的,有人才有“生命”。对于传统建筑,在做好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探讨怎么样通过保护和利用结合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昆明理工大学在建筑学方面已与国外一些学校开展了合作。我们预计明年与美方合作在美国举办云南传统建筑展览,另外,还希望与国外学校建设更多的联合工作营,开展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