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事公众号 ×
    首页  »  外事动态  »  交流合作
中国云南—斯里兰卡农业减贫合作论坛圆满结束 两国农业专家“云话”农业科技合作助减贫
2022-06-25

 622-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斯里兰卡农业部农业司共同主办中国云南—斯里兰卡农业减贫合作论坛。论坛期间,来自中斯两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围绕“发展茶叶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和“农业科技合作助力减贫”三个专题进行研讨,两国农业专家就惠农政策、助农技术、兴农产业深入交流,分享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实现减贫目标的成功经验,探讨双方农业科技合作。


中国和斯里兰卡都是茶叶大国,云南的普洱茶和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家喻户晓,加强合作,实现茶叶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双方的共同需求。在“发展茶叶产业专题研讨会”上,双方分别介绍了茶叶产业情况,省农业农村厅夏兵、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唐一春,以及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所长Dr. Hettiarachchi、育种室主任Dr. Ranathunga、茶叶理事会主席Mr.Anura Siriwadhana等专家学者就选种培育、茶树种植、病虫害防治、茶叶产品加工与创新、品牌打造与市场推广等全产业链流程对话交流。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王白娟与斯里兰卡茶叶理事会茶叶推广部部长Mrs. Pavithri Peries分别介绍了普洱茶文化和斯里兰卡饮茶习俗。云南滇红集团董事长王天权先生分享了集团与斯里兰卡合作情况。



云南与斯里兰卡在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均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潜力巨大。在“热带经济作物专题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就甘蔗、椰子、芒果等水果的种植开展专业探讨。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宽、副研究员王晓燕、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林延明介绍了甘蔗育种与栽培、病虫害防控以及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意义。斯里兰卡甘蔗研究所Dr. NisansalaDr. Chandrajith,椰子研究所Dr. Lalith Perera、果树研究与发展所Ms. Mangala分享了斯里兰卡糖业发展、椰子种植、芒果产业、国际合作减贫等情况。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尼章光研究员专题介绍了云南省芒果差异化发展情况。尼章光教授是云南芒果实现从名不见经传到量质齐升“逆袭”奇迹的创造者。34年来尼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下地”摸索,着力解决芒果生产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被果农们亲切地称为“芒果尼”。多年来,尼章光带领团队在云南省8个州(市)的32个县(市、区)开展芒果新品种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科技+”芒果产业扶贫模式,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尼教授在报告中呼吁加强区域农业合作,联合打造芒果产业示范基地,共同培育好产品,让科技进步成果惠及更多果农。




农业科技是带动减贫的重要力量。在“农业科技合作助力减贫专题研讨会”上,两国专家分享了从实验摸索到把科研和创新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法宝的典型案例。斯里兰卡农业司推广与培训中心Dr. AbeysingheDr. Roshan介绍了斯里兰卡农业技术创新、激励企业创业以及推行优质农业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斯农业司农业经济处副处长Mrs.Chandrasriri与斯卡鲁胡那大学高级讲师Mr.Dilanthi Koralagama介绍了斯支持农业科技减贫的主要做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博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刘海清博士、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阮继伟博士等就中国减贫成效与经验、农业减贫中的国际市场风险、科技赋能产业扶贫等进行了交流。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的女儿,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林冬梅教授在“菌草技术的种植与推广”报告中,全面介绍了中国在菌草种植领域探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情况。林教授在报告中,专门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亲自领导和推动福建挂钩帮扶宁夏,促成时任福建农业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团队到宁夏种植菌草,成功帮助宁夏实现脱贫致富、改善生态重造绿水青山的生动事例。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李隆伟博士介绍了在中交建集团投资和省农科院技术帮扶下,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种植火龙果脱贫致富的事例。期间,与会嘉宾还“云参观”了省农业科学院跨境病虫害实验室和农业种植新技术-AI技术助力草莓种植。




624日的闭幕式上,斯里兰卡种植业部农业司司长埃迪丽玛娜博士表示,茶叶、椰子是斯里兰卡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三天的交流探讨中,了解了中国茶叶以及热带水果的种植技术和产业的模式,希望未来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进一步推动斯里兰卡农业产业规模提升,引入现代化的技术加快农业转型发展,提高民众收入。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王海燕表示,此次论坛内容丰富,除两国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外,还进行了“云参观”“云表演”等,就农业科技项目合作达成了系列重要共识。双方将继续发扬《米胶协定》精神,创新方式,聚焦重点,深化科研项目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不断丰富中斯友好的时代内涵。